有人说“图书馆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大学”。
从1934年“江津县民众图书馆”开馆到2017年焕然一新的新馆面向全区市民免费开放,区图书馆在光阴流转中日臻成熟。
遍布全区的阅读服务网、24小时借还服务、个性化的配送、优质的阅读空间。去年以来,区图书馆已为市民提供了N个阅读的空间和可能。
在江津,你有N个爱上阅读的理由。
区图书馆:让更多人爱上阅读
●回眸2017
75万人次
接待读者次数创新高
2017年,区图书馆新增办卡读者近3万人、累计接待读者75万人次、新增藏书量10万册,书籍借阅量累计32.7万册。
区图书馆缘何接待读者次数再创新高?一年来,区图书馆以党建为引领,致力于覆盖更广、服务更优、活动有特色,不断创新阅读模式,让更多人爱上阅读。
过去的一年,图书阅读覆盖更广。硬件方面,随着区图书馆硬件设施持续上档升级,数字图书馆、移动图书馆、微信图书馆相继开通。馆内设置有数字体验区、视听区并配置残障阅览室、亲子活动室等10余个功能室,覆盖不同人群;资源方面,数字图书馆藏有10万余册中文图书、700余种中文期刊、千余集视频等,并开放学术资源7900万篇以及专利、标准等数据资源,每天以千余条索引的进度更新。“市民只要通过读者证号、密码登录,就可以看到这些海量的数字资源。”区图书馆馆长杨旭介绍。
过去的一年,图书阅读服务更优。一年来,新馆设立无障碍通道、电梯和厕所等为特殊人群服务,并提供饮水、雨伞、自助售货机等便民设备。馆内还实现自助办证、自助查询、图书自助借阅等智能化人工服务,设立24小时自助图书馆,新增VR连环画体验机、博看朗读亭等读者数字体验设备,随时随地开启你的“数字阅读”。针对镇街图书阅读,区图书馆坚持对其进行业务培训和指导,一年来共针对农家书屋和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开展业务辅导30次以上。
过去的一年,图书阅读更有特色。一年来,区图书馆以党建工作为抓手,文化引领创新发展,围绕中心、服务大局,规范推进党的思想、组织、作风、反腐倡廉和制度建设。同时,区图书馆还创新活动载体,通过“你购书我买单”、馆外建设分馆、“行走的图书”等一系列互动延伸服务,加快推进“书香津城”建设步伐。
或许,去年开展的图书走进耀文山庄、特殊教育学校等爱心服务活动,就能感受到这种特色。一年来,区图书馆先后开展图书流动车服务45次,全民阅读推广活动32次,开展免费讲座、培训、展览等28次,受益基层文化干部和群众7万余人次。
通借通还
“一卡通”覆盖全区
想看的书,书店里却没有;好不容易借到书,还书点却离家很远;自己买书看似乎又太“土豪”……市民想读书的热情往往被这些小难题给浇灭,现在市民有了“一卡通”,这些问题都不再是问题。
截至目前,我区已建成以区级图书馆为总馆,29个镇(街)为分馆以及3个特色分馆(风马牛书吧,大脑壳城市书架、锦鹤江城少儿分馆)。全区还将实现总馆与各个分馆以及272个村(居)文化中心,185个农家书屋,74个社区书屋图书“一卡通”借还服务,目前全区纳入图书馆管理系统图书藏量80余万册。
其中,全区范围内已逐步实现了“一馆办证、多馆借书、多馆还书、通借通还”。只要办理了读者一卡通,就能享受区、乡镇(街道)、村(社区)三级图书馆(室)图书通借通还,享受包括对所有成员馆的书目信息、馆藏信息、流通信息、读者借阅信息,以及全区共享的数字化资源进行检索阅读、馆际互借等便利。
为了让读者畅享借还服务,总馆配备了1台图书流动服务车,每个镇(街)分馆每个季度开展至少1次流动图书服务,把图书资源送到社区、农村和企业。此举,打破了几十年流传下来的单馆服务的概念,给读者带来了突破性的“大图书馆”理念。
“镇馆之宝”
公开惊艳亮相
稍有破损的黄色封面,虽然历经500余年仍清晰可见。翻开泛黄的书页,墨色依然鲜艳。这就是区图书馆的“镇馆之宝”—《玉机微义》。
该书由明代徐用诚撰,刘纯续增,是一本综合性医书。在区图书馆古籍保护中心主任何勇看来,《玉机微义》以其独有的学术价值和艺术魅力倍受世人瞩目和青睐,作为图书馆的镇馆之宝是当之无愧的。其历史悠久,是目前馆内藏书中刊刻时间最长的古籍善本书籍,距今已经512年,具有很大的艺术价值、收藏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。区图书馆馆内收藏的这套《玉机微义》善本书籍,不同于目前市面大多数的8册,50卷。该馆珍藏的这套《玉机微义》共计16册,50卷,目录一卷。目前整体仍保存完好,这在全国都少见。
这不是个例。作为第三批重庆市古籍重点保护单位,区图书馆珍贵的馆藏包括古籍文献3329本,其中善本书籍7种97册,名列区县图书馆前茅。80多年的历史,让图书馆拥有了丰富的馆藏文献,那么区图书馆又是如何保存这些馆藏文献的呢?
记者在古籍保护中心看到,宽敞明亮的大厅内整齐地摆放着9组特制书架,工作人员带着手套正小心翼翼地整理着这些书。在靠窗的位置,还摆放着持续运转的控温控湿设备,自动调节室内的温度和湿度。
杨旭介绍,未来不仅会对特藏文献中心的硬件进行升级,通过采取防虫防潮防霉变等措施让馆内珍贵文献得到妥善保护,还会进一步加大对古籍保护人才,特别是古籍修复人员的培养工作,以更科学、更谨慎的修复方式和态度,做好破损古籍修复工作。
“让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。”在杨旭看来,对这些珍贵文献进行保护,就是希望能通过这样的措施让这些文献为今所用,成为文化教材,从而增强市民的文化自信。
●展望2018
在几江半岛设立两个直属分馆,方便市民就近阅读。按照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对图书馆建设的要求,各区县图书馆必须设立两个以上的直属分馆,配备相应的人财物,由总馆统一使用和管理。
借助第三方平台,实现图书借阅快递到家。努力探索多种渠道对图书实现送书上门服务,以方便特殊群体对图书借阅的需求,最大限度地提供便民服务。
完善完备馆内设施、设备,提升服务水平。加大对视听设备、图书文献和数字资源的投入力度,不断丰富和更新馆藏资源,供市民线上和线下阅读和查询。
完善总分馆及一卡通建设,加强图书馆末端网络建设,真正形成主城一公里文化圈服务和总分馆联动机制。
打造1至2个全民阅读服务品牌,不断提高全民阅读参与度。在2018年争取成立读者俱乐部和江津朗诵爱好者协会,定期组织开展朗读、征文比赛,出版爱好者美文集。
本版图文由 江波 陈婷 提供